假如把参加考研复试看成加入一场战斗,那样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所谓知己就是把自己的状况梳理了解,在《考研复试之备考篇怎么样挖掘自己优势》,大伙可以找到一种梳理自己资源并将它转化为优势的办法,当然你还需要在实践中领会。那样,何谓知彼?彼即考研复试,主要指参加复试选生的导师。导师的偏好怎么样?他们期望选到何种学生?这类问题对于复试备考无疑是至关关键的。
导师选学生可以说既无标准,又有标准。每位导数的研究方向不同,风格不同,选学生的规范也不尽相同有些看中理论功底,有些看中动手能力,还有些看中对学生对学术的兴趣和热情。在这个意义上说,导师选学生是没统一标准的。然而,研究生招考、培养国家是有统一的培养目的的,导师的个性应该也需要服从于这个共性。在此意义上,导师选学生又是有标准的。
第一,让大家来看看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的定位。现在,国内的硕士学位分为两类:学术性学位(简称学硕)和专业学位(简称专硕)。学术性学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职员;专业学位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质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从以上表述大家不难得到:学硕侧重学术研究,而专硕侧重应用。下面,大家就具体看看导师的共性的需要。
1、共性的需要
1. 学术性硕士
导师招学术型硕士主要看中以下几方面:学术能力(或潜力),对学术的兴
趣或热情,其它能力(如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学术能力(或潜力)一般需要有关证据(如本科成绩、排名,发表的论文,参加实验室的项目,老师的推荐信)支撑。如网上有一篇对清华教授冯庆玲选学生的访谈。她提到选学生的条件:一是毕业的大学需要是211工程大学;二是前三年学习成绩是前百分之五。而在论文和项目方面,冯老师接触的学生多都了解老师很看重研究能力,所以大二或者大三就进实验室了。 也有导师把学术潜力说成是基础,譬如在一篇对中科院空间中心招生办主任张作和老师的访谈中提到学到常识你要活用。
对学术的兴趣对能否做出好的研究非常重要,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这也为导师所重视。那样导师会以什么方法考查学生对于所包考专业方向的兴趣呢?他或许会问对这个专业知道多少?为何会选这个方向?本科时进过实验室吗,什么时间进的?
表达能力是很容易在复试面试时考查的能力。但让这也与研究生的能力有关。由于做好的研究不光需要看文献,做实验,也需要与人讨论交流。必要的时候,需要自己在公开场所展示我们的成就,所以好的表达能力是加分项。冯老师也提到有的学生成绩特别好,但表达能力特别差也不可以。
2. 专业硕士
2025年3月2日,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依据国内现在的研究生教育近况,结合海外进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专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专硕的招生培养还需不少调整,远未健全。另外,现在关于专硕的复试面试讨论也不多。尽管这样,大家还是可以结合专硕的定位,依据有限的经验,做一些剖析。
专硕侧重应用。而与应用有关的可以向面试导师展示的方面有:能力方面工作(或实习)经验,做过(或参与过)的项目;兴趣方面对应用型任务的兴趣和热情。
2、个性的需要
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与传统的师徒关系类似,不一样的师傅有不一样的风格,对徒弟的需要不会一样,也没必要一样。那样,怎么样知道导师的偏好?较好的方法是直接与其交流,或与他的学生交流。初试过后通过邮件、电话或当面与将来的导师联系,不是走后门,而是一种主动的表现,通过与导师的交流知道信息,也可以提前展示一下我们的优势。向将来的师兄师姐打听状况也是很好的方法。
知道导师需要,知道考研复试,表面上是在备考,事实上是主动规划将来两到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大家要做的是多知道信息,多筹备。只须这么做了,成功是自然而然的。这正应了佛学中的话:但求好事,莫问前程。